陳宏展弟兄(但以理團)
香港教會應接一浪又一浪的疫情措施,不經不覺已進入預演未來的狀態?我們內裡感受與實際情況之混亂,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楚。然而,在見招拆招的日子裡,是否反映人心慌亂與教會情願做好「安全與守法」,多於看到教會正要進入未來的型態?
教會是信仰群體,在地上傳揚天國的福音,建立以基督為首的教會,實踐使命。從初代教會至今,教會一直是流散的群體,透過聚與散,體現彼此為基督的身體,將見證活於人群中。 要面對防疫相關要求,無疑是重重關卡。經過這段日子,信仰群體或許無需再糾纏「宗教處所」與教會之別,只不過處所的關閉與相關限制,確實帶來不便。一再限制,我們豈能不關心? 迎向未來,有人預視,縱使不是疫情,亦會陸續出現不同的規管,教會要危中思變,再不能被動「接招」,而是要主動變革,迎向未來。 今次關閉宗教處所及疫苗通行證致令教會反應之大,也是因為過去香港教會的發展,一直十分強調建立「聖殿」的擴堂/植堂之餘,不少堂會的團契及小組亦正在衰落中。與此同時,信徒相見及被牧養,十分依賴傳統運作的主日崇拜及之後於門口見面等。如今面對種種限制,便難以突圍。 「對於未能/不想/不再到堂會聚會的信徒,我們或許不會再這樣說:你今週返教會嗎?因為在可見的未來,教會將設立更多元的牧養方式,邀請他們回應參與,例如在家崇拜、café開組或是網聚等等。」 「當你問某人今個主日返邊間教會時,他或許會這樣回答:我而家返了某人家庭教會、café教會、公園教會、麥記教會、網上某教會等等,會籍相對變得較寬鬆,他也會告訴你:『我是大公教會的一員。』」 筆者並不是故意將教會「去處所化」,乃是試從初代教會的發展,作出想像,思考在愈大壓迫下,教會群體因著使命將流散各處,亦因聖靈的引導,教會群體存在的型態將不斷更新。 常言道,歷史發展如鐘擺;此刻,我們雖然不知目前鐘擺往哪個方向,但是香港教會或已漸漸被「擺動」了?
コメント